列表详情

16年,他把失忆老人当“亲爹”——记“中国好人”建湖籍农民工季一山

建湖日报 2014-12-26

  一面之缘,毫不犹豫地收留一位失忆老人,他无怨无悔。有人不解,这是不是冲动?
  打工收入微薄,还要养家糊口,却坚持16年照料一个非亲非故的异乡人,他细致入微。有人诧异,这是不是犯傻?
  受助老人被亲人领回后,一心要答谢,他严词拒绝。有人怀疑,这是不是作秀?
  然而,前不久我们赴申城、走海门,寒冬中,直面“中国好人”、当过3年兵、有23年党龄的季一山,走访熟悉他的人时,加之12月21日,季一山因家事回建湖,与他再次见面,此前的问号一个个被拉直,一阵阵感动从心头涌起,热热乎乎。

一面之缘,萍水相逢的两个江北人在上海患难与共16载

  季一山,1970年出生,我县钟庄街道双港村人,1990年入伍,在武警浙江丽水中队服役3年。退伍后先到南通码头下力,1996年去上海干油漆工,至今已有18个年头。
  施桂生,今年67岁,祖籍南通海门市。一个曾在上海做生意的商人,因被骗落魄,失忆近16年。
  两人相识于1998年,一个业主请客时,季一山在饭桌上认识了那时51岁的施桂生,两人交换了电话号码,但他并不知道对方姓名,也不知道他来自哪里。那年9月份的一天,季一山正在工地上干活,突然接到电话,原来那是施桂生摔跤后头晕迷路,挣扎着拨通季一山电话。季一山二话没说,将他接回工地,与自己同吃同住,无论走到哪都带着这“老小孩”。
  工地流动性大,患脑梗的施桂生经不起折腾。两年后,季一山决定挤钱租房子。先租住在宝山区,后辗转闸北,2012年5月到普陀,挪了七八次“窝”。房租便宜、离药店近的出租屋是季一山的“首选”。去年年初,老人得了帕金森综合症,手时常发抖。季一山给他换了部手机,买了台平板电脑,让儿子教会了他打游戏。还花了3000多元钱买来了两大盒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药。夏天,施桂生身上生疮,气味难闻,季一山为他清洗,涂药膏消炎。16年来,季一山成了老人的贴身保姆、保健医生。
  施桂生很“宅”,平时少言语,季一山上班也累,早出晚归,每天的晚饭时间是两人一天中仅有的交流时间,季一山总是给老人讲笑话, 逗老人说话。这么多年了,他们情同父子。
  租房、买药,日常开销还要补贴家用,一身好手艺的季一山拼了命地找活干,上海世博园、沪上星级酒店等高端场所的油漆活,他没少干。每年农忙、过年,季一山都得回老家。临走前,他做好足够的荤素熟菜,备齐油盐酱醋,再留几百块零用钱给施桂生,才放心。2009年是季一山最困难的时候,包工头“人间蒸发”,上万元的工钱无处讨要。除夕前夜,身无分文的他贱卖了自己唯一的交通工具——一辆旧电动车,150元买车票回了建湖,剩下200元留给施桂生,作为他春节期间在上海的生活费。
  熟悉季一山的工友和邻居不知道施桂生的名字,也不清楚他的身份,只知道季一山在赡养“战友的父亲”。五六年前,季一山的妻子才知道,挣得不多却很辛苦的丈夫一直在上海无偿赡养一个并无血缘关系的南通人。“她一开始跟我生气了好久,说我没什么钱寄回家里,倒有钱在外面赡养一个陌生人。后来慢慢的,她才接受。”

 两次摔倒,“施大爷”从失忆有家难归到奇迹复忆合家团圆

 

  施桂生曾经也很机灵,是个能人,1989年做生意被骗后,39岁的他踏上了在外讨债的生涯。
  做生意赔了,人生跌了大跟头,施桂生没脸回家,不想也不愿面对亲人。可1998年9月的这一跤,施桂生摔得也够重的。外债久讨不回,施桂生身心俱疲,从此失去记忆,立马进入一个混沌的世界,就算有家也回不去了。从此,季一山就认下了“施大爷”。
  平淡而平常的日子,过得说慢也快。原本以为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过下去了。不曾想,去年老人被车撞后,记忆开始恢复,季一山一有时间就陪他爬楼梯锻炼身体。今年7月的一天,施桂生在马路上看到一辆大巴车,上面写着“海门”二字,他突然想起,自己有一个妹夫在海门供电公司工作。他通过114查到电话转而联系上了妹夫。
  失联16年的施桂生居然打来电话,家人意外惊喜。第二天中午,老人的妹夫和女儿一行人赶到上海,送他到医院做了全身检查后,接回了家。当晚,一大家子吃了团圆饭。这迟到的团圆饭,一隔就是28年,在场的所有人都喜极而泣。
  “老人回家那天,他家里人给我打了个电话,想和我见个面。我说下班时间太晚,让他们先把老人接回去,其实我是怕见到老人离开,自己会受不了。”老人离开上海那天晚上,季一山一宿没睡,他说心里空落落的。
  从“施大爷”到“施爷爷”,16年了,施桂生融入了季一山的家。老人走后,第二天吃早饭,季一山父子俩都吃不下,几天缓不过神来。不久,季一山还得了一场重感冒。8月3日,季一山回建湖参加战友聚会。8月5日,回沪途中应邀去海门,季一山得知那天施桂生也感冒了。老人的亲属要给季一山补偿,但被他拒绝,“这16年的感情根本不是钱能衡量的,我从来没想过要什么补偿。”

三地合力,爱的接力让善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上月,季一山荣登10月份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榜”。
  季一山父母是村里公认的“老好人”,他记得,小时候家乡河道多,架的全是木桥,泥土路坑坑洼洼,父亲农忙后从不闲着,修修桥、铺铺路,忙得不亦乐乎。母亲平时乐善好施。雨雪天,留路人吃饭住宿,那是常事。以前农忙,邻居家堆草堆的活,十七八岁的季一山全包了,还帮着抬脱粒机。季一山离家20多年了,每个人谈起他,由衷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多年不见他的人,讲起他的事来历历如昨。
  1991年,季一山在部队入党,服役期间受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团员、模范士兵。战友徐新勇介绍,1992年他们回乡探亲,骑车到海南中学东面,发现有一对母子掉进冰河里,那年冬天特别冷,滴水成冰。河面宽,季一山想都没想,推倒车子、挥掉外衣,纵身下河救起了落水母子。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海门日报最早报道季一山的事迹,好人之城的海门市民非常感动。他们说,到哪儿找像季一山这样好的人?最近几个月没活干,季一山还欠着房租。房东大姐知道季一山的事迹后,主动让他缓交。当地社区居委会也积极行动起来,帮季一山排忧解难。建湖县委宣传部、文明办整理季一山事迹,推选参评“中国好人”。海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郁国强表示,季一山长期收留赡养海门人施桂生,让人感动。近期海门文明办要组织施桂生家人及社会人士,去建湖看望季一山家人。两地牵手相亲,共建文明。建湖县委书记葛启发专门批示,高度评价季一山的善举,号召全县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季一山的感人事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社会正能量,共同构建和谐、幸福新建湖。
  由于训练受伤,加上打工劳累,季一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1995、2006年做过两次手术,现在干重活或阴雨天,酸疼得厉害,严重时自己手摸不到脚,急需做第三次手术,一般的医院不能做,再说家里也没钱治,这些都困扰着季一山。为此,建湖、南通两地有关部门商定,将积极联系国内知名骨科医院,抓紧为季一山治病疗伤。
  冬至当天,季一山一早就到老母亲的坟上祭拜。一整天,他陪着88岁的老父亲,聊聊天、捶捶背。季一山说,现在施桂生回海门了,自己也有时间多回家对父亲尽尽孝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