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详情
首页 > 生态 > 详情

固本拓新, 民生答卷“掷地有声”

建湖日报数字报 2023-08-03

李可可

坚持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城市,“建湖有戏—灵龙水乡·淮杂故里”城市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上冈新城形象初显,串场河道路及景观绿化工程建成开放;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改造14个、雨污分流改造50个;生态品质持续向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全省第一;金融政务服务中心主体全面竣工,向阳苑入选省首批开放共享城市绿地……

今年以来,我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绘就最温暖的民生底色

“前些年,家里老人一病,都是跑到县城医院去住院治疗。现在好了,镇卫生院的就医环境和医疗设施越来越好,还能通过名医工作室让县里面的专家看病,实在方便多了。”说起这些年政策带来的好处,家住九龙口镇的居民周水庆特别高兴。近年来,我县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聚焦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等问题,把深化医改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完善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升级,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和医药服务高质量协同发展。全面推进健康建湖建设,健全完善分级诊疗机制,加大医共体、医联体、“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力度,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与“病有所医”一样,“老有所养”也是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志。8月1日上午11点半左右,走进位于人民路的长者幸福食堂。记者看到,饭堂内光线明亮,桌椅摆放整齐,阵阵饭香扑鼻,“长者食堂”里除了有正在用餐的老人,还有老人前来取餐,为家中老伴带饭。“饭菜好吃又便宜,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这里服务也很周到。”家住人民路建北社区的老人高成宁告诉记者,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做一顿饭不容易,长者食堂极大地提高我们幸福指数。仅今年,我县建成10家长者幸福食堂。目前,全县共建成20家长者幸福食堂,累计为6000多名老人助餐5.5万人次,用舌尖上的幸福打通为老服务的“最后一米”。

教育优质,就业不愁

不负最殷切的民生期望

近日,从省教育厅办公室传来喜讯,我县《劳动教育助推“双减”提质增效》榜上有名,获全省推广。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县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狠抓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扎实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不断推动建湖教育高质量发展。将学生课后延时服务作为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抓细抓实,帮助家长破解因工作等原因不能按时接送学生难题,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就是民生之本。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落实国家、省稳就业政策举措,积极搭建平台,为全县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五一”“端午”大型招聘会、人才“夜市”……招聘会不间断举行,促进高校毕业生和未就业劳动力等重点群体高质量就业,满足企业引才和用工需求。充分利用政策激励企业招引人才,顶格落实稳岗返还等惠企政策,让更多更好的人才招得进、用得上、留得住。

出行方便,住有优居

满足最美好的民生期待

“免费乘坐公交车,方便又省钱。”家住太平新村的杨奶奶说,原本是免费乘坐城市公交,现在进城下乡的城乡公交也免费了,感谢政府的好政策。今年“五一”过后,全县70岁以上的老年人凭有效证件免费乘坐县域公交车辆,惠及全县10多万名70岁以上老人。

交通惠民利民举措的密集出台,体现出“人文关怀”,让群众幸福满满。我县积极落实“公交优先”政策,按照“畅连城乡、便捷高效、智慧安全、便民惠民”原则,努力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幸福生活更有温度、更具质感。目前,全县在营162辆城市公交车达到100%使用新能源,开通线路16条,全长228.7公里,建有兼具首末站功能的公交枢纽站场3座,设置中途停靠站点488个,主城区内500米站点覆盖率达95%以上。

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惠及百姓的“里子工程”,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连日来,近湖社区陈墩河污水管网项目建设不断提速,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过去只有一个二尺宽的小污水沟,现在扩成四米,水质就不同了。现在的空气质量也大变样了。”提起陈墩河的变化,居民熊俊祥赞不绝口。今年以来,我县结合实际,聚力攻坚,强化环境治理提升,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加大污水治理力度,不断释放生态红利,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感。

基础实,则百姓安;民忧解,则民心暖。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持续为民生“加码”、让幸福“加速”,不断把发展优势转化为增强民生福祉的能力,优化教育布局,提升医疗水平,兜牢就业保障……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建湖把一份份“民生清单”变成一幅幅幸福图景,托起了水乡人民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