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文/夏海 图/徐正炎
小天鹅
东方白鹳
震旦鸦雀
鹭鸟
今年冬春,千余只小天鹅飞临建湖越冬栖息,给水乡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温暖。
细数建湖近几年的“鸟儿故事”,接连上演、精彩不断:
2018年2月7日,在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首次监测到“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
2021年6月1日,在颜单镇沈杨村境内,盐洛高速公路建湖段出口枢纽处,惊现8000余只鹭科鸟类筑巢安家、栖居繁衍;
2022年4月1日,在九龙口镇梅苏村,一对多年在此落脚的野生东方白鹳“夫妇”,生下三只小白鹳,将建湖当成它们的故乡……
鸟类的“贵族”频现建湖,它们用翅膀为生态建湖“投票”。究竟是什么样的魅力,让它们选择建湖、安家建湖。
一
震旦鸦雀是我国特有珍稀鸟类,在地球上已有4亿5000万年历史,位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近危物种名单,是鸟类中的“活化石”。7年前,我县在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首次监测到震旦鸦雀。
“目前,建湖共有8个震旦鸦雀种群,数量近200只。”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介绍,震旦鸦雀属于建湖罕见鸟类,体长18厘米左右,这种鸟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只在原生态的大片芦苇荡中生活。
2019年4月24日,震旦鸦雀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秘境之眼》栏目中亮相,向全国观众展现了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被誉为“美丽仙子”的小天鹅穿越迢迢万里,掠过山川湖海,在建湖越冬栖息,让颜单镇楼港村和建阳镇东尤村两个小村子一下子“火”出了圈。过去,小天鹅仅是三五只来建湖“打卡”,今年一下子来了超1400只,在全省实在罕见。
小天鹅,在天鹅中体型较小,以其优雅的长颈和全白色的羽毛著称,隶属于雁形目鸭科天鹅属,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是迁徙鸟类,在北极圈内的苔原地区繁殖,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的温带地区越冬,欧洲、中亚、中国和日本是小天鹅越冬的首选地。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金娥深入建湖小天鹅栖息地调研。她介绍,小天鹅生性机警,对栖息环境十分挑剔,只有水质良好、水面开阔、食物丰沛、安静舒适的水生区域,才能吸引它们“安营扎寨”。
东方白鹳属于大型涉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鸟界国宝”之称。在九龙口镇梅苏村,一对东方白鹳“夫妇”和三只小白鹳组成的“五口之家”,在60米高的高压输电铁塔上安家。这对东方白鹳“夫妇”一住就是10年,由候鸟变成留鸟,长期定居下来。它们选择这里,自然缘于水乡良好的生态环境。
对生态环境苛刻和挑剔的鸟类,还有白额雁、白枕鹤、黑苇鳽、小青脚鹬、斑嘴鹈鹕、黄嘴白鹭、黄嘴白鹭、短尾信天翁,等等。它们都选择了建湖。
随着我县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珍稀鸟类数量和种类呈逐年递增的态势。新一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统计显示,建湖是中国东部鸟类迁徙线路的重要区域和候鸟越冬地,现有在册原生态植物157种、野生鸟类149种。
二
江淮绿心,大美建湖。
我县地处里下河腹部,位于江苏“1+3”重点功能区之一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核心板块,境内湖、荡、河、渠,星罗棋布;湿地、平原、林网、田园,风情各异,素有“水乡明珠”“千河之城”美誉。
多年来,我县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以好水、好空气、好生态书写了美丽建湖建设的高分答卷。
17年前的一场“壮士断腕”的绿色革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在全省率先关停44家化工和19家花炮生产企业,拉开了建湖生态文明建设的帷幕。
全面推进湿地生态修复工作,退圩还湿、退渔还荡,积极推进九龙口“生态岛”试验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累计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30多个,修复受损湿地1.5万亩。
扎实推进美丽建湖建设,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巩固生态本色家底。全县现有林地面积2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4.25%,建成绿美村庄21个;县城建成公园绿地39个,绿化覆盖率达42.58%。
持续开展保蓝天、护碧水、守净土行动,一体推进黑臭水体整治、生态河道建设等工作,生态质量指数连续四年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创成中国天然氧吧。
去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江淮绿心、打造千亿之城”的奋斗目标,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坚持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在绿色发展新赛道上勇当先锋、争当排头。
如今的建湖,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建湖的“颜值”更高了。“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首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城市实践基地”……一个个闪亮的“国字号”招牌、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成为建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注解。
良禽择木,凤栖梧桐。良好的生态底色和优美的生存环境,让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在这里“落户安家”。
三
鸟类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也是人类的朋友。
建湖把鸟儿作为自己的朋友,已根植于水乡人的基因中。
无论生活在城里,还是生活在乡村,都有一大群尊重大自然、敬畏大自然并自觉保护大自然的市民。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爱鸟护鸟,共同编织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记忆与故事。
徐正炎是土生土长的建湖人,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爱鸟护鸟志愿者。他今年70多岁,最大的爱好就是摄影,经常早出晚归,背着相机奔波于湖荡湿地,捕捉鸟类的精彩瞬间。近5年来,他拍摄了30多种、2万余张珍贵鸟类图片,通过自己的社交平台,向社会宣传大自然知识,让更多的人加入爱鸟护鸟的队伍中。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徐正炎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将镜头对准鸟儿,发现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迁徙到建湖栖息繁衍,在拍摄野生鸟类的同时,也见证了建湖生态的好转。
凡人善举,微光成炬。现在,建湖越来越多的人,像徐正炎一样,加入环保志愿者队伍。祁春雷、杨广华、孙晖、赵小青、纪咸华、周荣军等一大批爱鸟志愿者,都与鸟儿结缘,通过拍摄和记录,不仅让人们了解鸟儿,也为保护野生鸟类提供珍贵资料。
爱护鸟类,守护生命。保护鸟儿的故事在建湖不断上演。
2022年 7月13日,颜单镇任杨村田间发现一只受伤的东方白鹳,因伤势较重无法动弹。当地村民立即报警,经林业站精心救治,重返蓝天。
2023年 7月18日,恒济镇一学生捡到一只翅膀受伤的夜鹭,将其迅速送往恒济派出所,与林业管理人员连夜护送到盐城市湿地博物园野生鸟类救助站。
……
人类的每一份善良,大自然都会涌泉相报。
现在,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在建湖落脚栖息,展现出对这片土地的情有独钟。其背后是建湖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群众环保意识的大力提升,积极改善了鸟类生存环境,珍稀鸟类自然来了就不想走了。
鸟儿翩跹,啾鸣声声;万物有灵,相伴而生。
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