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详情
首页 > 文化 > 详情

非遗美食添年味

建湖日报数字报 2025-02-06

王玉魁

春节期间,在上冈镇的老街巷里,弥漫着一股独特的香气,那是上冈草炉饼出炉的味道。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炉饼在新春的氛围中,正续写着它的传奇。

草炉饼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 5 年,其名字源于制作时使用的芦苇草和砂缸炉 。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南巡经过上冈时,品尝后赞不绝口,从此草炉饼声名远扬。如今,它已成为上冈人割舍不下的味觉记忆。

制作草炉饼的工艺复杂。首先,选用优质小麦面粉,利用酵头子进行自然发酵,夏天需 4 个多小时,冬天则要 8 小时以上。接着,将发酵好的面团制成饼状,表面涂抹麦芽糖并撒上芝麻。烤制时,师傅先用芦苇草将炉膛烧红,待温度升高后,用火叉压住火苗,迅速将饼坯贴入炉中。随着火焰再次腾起,饼坯渐渐鼓起,表面变得金黄酥脆,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整个过程不仅考验师傅的技艺,更需要极大的耐心与体力。

在镇上的一家草炉饼店,店主徐维成凌晨便开始忙碌起来。他是草炉饼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从祖辈手中接过这门手艺,至今已有很多年。“新春期间,来买草炉饼的人特别多,大家都想在过年时尝尝这老味道。” 徐维成边揉面边说道。他的店里,每天都有不少顾客慕名而来,有的是本地居民,有的则是特地赶来的游客。

在抗战时期,草炉饼还曾作为支援前线的食物,承载着百姓对战士们的深厚情谊。如今,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上冈人文化的象征。作为非遗文化,草炉饼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传承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勤劳。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上冈草炉饼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地政府加大了对这一非遗项目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草炉饼与旅游产业融合,让更多游客了解和品尝这一特色美食。

新春佳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热气腾腾的草炉饼,那是家的味道,也是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在这个新春,上冈草炉饼不仅温暖了人们的味蕾,更传递浓浓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