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王玉魁
五月的建湖大地,麦浪与初心同频摇曳。
五一国际劳动节,劲吹崇尚劳模之风。一位从高作镇走出的全国劳模让广大干群敬仰。1956年5月1日,他在首都参加“五一”观礼,期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这位劳模就是全国首个“四无粮库”创建者吕斌。
70年前,吕斌扎根马厂粮库,以“宁流千滴汗,不损一粒粮”的艰苦奋斗精神,书写了粮食安全的实干篇章。今天,这份精神薪火相传,化作建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为粮食安全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抗日先锋到保粮旗帜
在县粮食安全教育基地展陈中,吕斌的履历串联起两段传奇。作为原高作乡高西村走出的抗日民兵中队长,他在抗战时期带领16名民兵开展游击战,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智慧让日伪军屡受重创,被百姓称为“水乡李向阳”。这份果敢坚韧,在和平年代化作守护“大国粮仓”的执着。
1951年,吕斌被任命为马厂粮库主任。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仓储技术空白,他提出“宁流千滴汗,不损一粒粮”的保粮口号,带领职工用两年时间建成全国首个“四无粮库”(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实现粮食科学管护。
1954年,原国家粮食部专家组实地验收后,将马厂粮库经验推向全国,“宁流千滴汗,不损一粒粮”的保粮理念从此成为粮食系统的工作标杆。
1956年,吕斌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其事迹在全县口口相传,成为“劳动最光荣”的本土教材。
从保粮理念到兴农实践
当年,吕斌在粮库钻研仓储技术;如今,高作镇正以土地为“粮仓”,续写着对粮食安全的坚守。
2019年起,高作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吕斌倡导的“惜粮如金”理念转化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行动力。通过整合田埂沟渠,全镇新增耕地6746亩,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正稳步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15%以上。
在西南片区万亩高标准农田,“小田变大田”改革让5100亩碎片化耕地重组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的现代化粮仓。
合兴村村民田为标回忆:“过去6亩地被3条水沟割裂,农机进不去、人工效率低,如今田埂变耕地,机械化耕作让亩产增加80斤。”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高作路径”,处处可见吕斌式的奋斗底色。
合兴村“两委”干部发扬“宁流千滴汗”的攻坚精神,3个月内走访706户农户,村党总支书记杨定高带头流转自家土地,用“干部先动、政策讲透、效益算清”的工作法,实现全村土地100%流转。溢出的1400亩土地引入农业公司规模化经营,村集体年收入从30万元跃升至180万元,村民年均增收超2万元,真正让“土地里长出金疙瘩”。
从单一整治到系统振兴
站在新起点,“惜粮如金”理念在我县升级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系统方案。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建湖实践”,不仅实现县域范围内“田网、水网、路网、林网”的生态重构,更探索出“规划引领+产业升级+共富共享”的全域治理模式。
在机制创新层面,全县推行“土地股份合作社+龙头企业+智慧农业”模式:146个行政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实现“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流转溢价率达10%~15%;与省农垦集团、新农投公司等共建全产业链基地,高作镇“种植—加工—销售”链条带动2000人就业,上冈镇引入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激活非农岗位;全域布局智慧农业监测系统,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20%,建成生态化渠道超500公里,形成“吨粮田+生态田+景观田”的复合形态。
从高作镇的“吨粮田”到上冈镇的“最美生态修复案例”,我县将吕斌倡导的保粮理念融入土地治理血脉,在900平方公里土地上绘就“田增粮、村增美、民增富”的共富图景,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建湖样板”。
正如种粮大户马以勤所言:“如今种田靠‘数字地图’,田埂上长出了‘科技粮’,这既是对吕斌‘科学保粮’的传承,更是‘藏粮于技’的时代答卷。”
一位劳模与一座城的跨越对话
这个劳动节,在建湖广袤大地上,涌动着科技与奋斗的热潮。智能设备在高标准农田精准管护,粮食烘干中心静静守护着丰收,年轻的村干部在合作社里规划着“数字粮仓”蓝图。
如今,马厂粮库已完成现代化转型,成为一座功能完备的现代化粮食储备库。然而,那句“宁流千滴汗,不损一粒粮”的标语依旧醒目,与建湖高标准农田建设遥相呼应,构成“保粮—兴粮—富粮”的精神闭环。
从抗日战争的民兵中队长到全国劳模,从“四无粮库”创建者到乡村振兴践行者,全县以吕斌的奋斗轨迹为脉络,勾勒出“劳动创造幸福”的时代剪影。
当我们在“五一”节致敬吕斌劳模时,看到的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勋章,更是一代又一代劳动者以“汗滴禾下土”的执着,在“国之大者”中书写的基层实践。
这就是劳动精神的最好传承:让每一寸土地都承载希望,让每一份耕耘都通向富足,让“粮食安全”的基石在奋斗中更加坚实。